宁美乡村|点位1:傅家边社区示范性助餐点获奖作品及评语公布
点击上方链接关注我们
明前龙井2.png
【设计说明】
傅家边社区设计原型为南方比较普遍的现代民居三合院,现状建筑没有传统民居的肌理和结构,建造相对简陋,设计难点也在于此。
设计将三合院落作为参照,塑造了一个缩微的、具有体验感的现代“合院回廊”。合院并非仅仅聚焦于建筑单体塑造,更在于群体性外部环境。通过“合院回廊”所塑造的社区公共空间具备了通常新建社区难以企及的丰富性、层次性与多义性,使社区实现了由外部市井襁褓向内部庭院的自然过渡。
沿内院和围墙营造了一条半开放游廊,贴合建筑的边界,从西侧道路开始,曲径通幽,既作为隔绝外界嘈杂的遮蔽,又是指引进入内部空间的风雨廊和公共休闲空间。在南侧入口和篮球场之间将空间秩序和交通流线重新组织,游廊作为风雨廊为人行通道,入口空间增设一条自行车道和汽车道,通过景观方式用不同材质加以区分,实现人车分流互不干扰。场地南侧增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区,屋顶采用太阳能光伏板,实现绿色能源有效利用。
合院作为雨水收集的同时,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幽静场所。内院新增的风雨回廊,由于改造成本和荷载等原因,选择了较为轻质的金属格栅和木纹(仿木)材质,过滤了阳光的直射,又形成了连续完整的光影序列。
【核心图纸】图片图片图片
补充文件_页面_1.png
补充文件_页面_2.png
效果(1).jpg
效果(2).jpg
效果(3).jpg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以村民老蔡的日常为缩影,将傅家边传统助餐点重塑为一个集助餐、医疗、卫浴、快递与文化活动于一体的乡村社区综合体。
方案运用轻质钢木结构,波纹板和阳光板屋面,创造了单柱单边与单墙两侧两种檐廊灰空间,并由此衍生出六个功能各异的檐廊单元。这些单元如珍珠般被檐廊这一灰空间精巧串联,形成一座与自然交融的乡村会客厅。
这些模块可于工厂装配式生产,快速搭建和拆除;亦可在类似的乡村基地广泛复制,为公共服务型乡建探索了一种新的可能。
设计追随十二时辰的自然韵律,精心编织从清晨灌溉采摘、午间健康助餐、傍晚沐浴理发到夜晚广场观影的完整生活场景。轻盈的屋架与在地材料对话,既延续了乡村文脉,又焕发出当代活力。这里不仅是功能聚合的空间,更成为情感共鸣的场所,生动诠释了乡村养老从被动供给到主动共飨的幸福转型。
↑↓滑动查看核心图纸
【核心图纸】图片
效果图1(1).jpg
场景1.jpg场景2.jpg场景3.jpg
场景4.jpg
单元1.jpg
单元2.jpg
【设计说明】
傅家边助餐点外部场地缺少围合界面、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放无序,院内绿化及景观匮乏,现状建筑内功能布局单一且缺乏标识与引导,这些现状问题汇聚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设计任务,即在梳理既有功能的基础上创造一个邻里友好且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场所,以期实现功能与路径的耦合,地域特征的重塑以及社区公共性的回归。
基于对助餐点服务对象、功能需求与空间品质的交互分析,本设计采用由外而内的改造思路并着眼于助餐点外部环境品质提升:通过植入“回廊”要素与“内外双环”的组织模式,一方面重塑助餐点室外空间的场地边界、整合建筑功能,为村民拓展户外活动带来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将江南园林的地域性文化精神植入其中,创造可停、可游、可玩、可赏的多尺度宜人空间与丰富体验。
整体布局上,方案沿设计边界局部退让形成完整的口袋公园,南侧设置车行通道并联通东侧酒店前空间,解决消防、停车、回车,实现人车分流,西侧场地入口增设木亭,收纳非机动车停放及社区快递物流功能,将场地入口由原来的“单一门第”转为“双重节点”,设计在外部广场确立明显易识别的边界,而内院根据各房间功能使用需求凸进凹入,在满足无障碍洄游的同时塑造曲折迂回的廊下体验。
【核心图纸】图片
01-场地外改造效果(首先呈现).jpg
03-技术图纸(尽量呈现).jpg
04-设计分析(可根据版面酌情采用).jpg
后续,我们将继续发布第二、第三个点位的获奖作品,敬请持续关注!
来源:南京规划资源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5LKtKet2XjmY906ocBkGmA
苏公网安备3202140200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