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创“翻译”文物|福建高校文创大赛TOP10揭晓
由福建省文物局指导、福建省非国有博物馆文创联盟主办的首届“福建省非国有博物馆文创联盟高校文创大赛”于4月6日完满收官,决出桂冠。大赛自2024年10月启动,以“信息交流、共享资源、合作共赢、创新发展、服务社会”为宗旨,吸引了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福建理工大学等全省30余所高校近百名学生参赛,学子们以非国有博物馆馆藏文物为灵感,创作兼具文化价值与市场潜力的文创作品。经过半年角逐,20强作品经网络初审、专家面审及多轮评议,产生10项获奖佳作。
专家评审团
大赛特邀文博研究、艺术研究、文创开发、品牌设计等领域的六位专家组成评审团:福建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永平先生、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周颖南女士、阳光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吴冬原女士、古厝福礼·文创研究院主理人金鹏先生、福州有道蔡品牌设计创始人蔡坤城先生、雨田古代玉器博物馆馆长何从女士。他们以“深度诠释文化价值”与“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为核心标准,从设计创新性、文化转译力、情感联结度、产品价值创造、商业化能力等多维度综合考量,保障评选出的作品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潜力。评审团指出,本届参赛作品既有关注文物符号当代表达的深度创作,也不乏运用虚拟仿真、IP开发等新技术的创新尝试,充分展现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能力以及“以古育今”的巧思。同时,优秀文创要在文化深挖、技术赋能、场景锚定三个方向深耕。未来期待青年创作者从符号提取转向精神转译,探索数字交互的情感温度,聚焦“日用即道”,在文旅手信、随身美器等高频场景中植入文化基因,让传统以轻盈姿态融入当代生活。
针对未来创作方向,评审专家提出前瞻性建议:
王永平院长期待青年学子深化文化叙事维度,以更丰富的故事线串联文物与产品,开拓多元产品形态。
王永平(福建省考古研究院院长)以文化遗产活化经验为作品注入历史深度
周颖南教授强调“让设计生长于历史土壤”,让现代设计更自然地呼应文物原生语境。
周颖南(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聚焦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路径
吴冬原教授指出“技术赋能需与情感共鸣同频”,建议通过轻量化数字交互降低文化认知门槛。
吴冬原(阳光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以技术赋能视角审视文化表达
蔡坤城设计师从商业化视角分享洞察:“文化消费的本质是情感连接”,将用户转化为文化传播的“共创者”,在精准锚定目标客群的同时,以情绪价值激活消费共鸣,让文创成为连接历史与生活的“情感纽带”。
蔡坤城(福州有道蔡品牌设计创始人),文创市场转化实战专家,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福州城市形象、三坊七巷标志设计者
金鹏总经理呼吁“让文创扎根真实生活场景”,聚焦高频使用需求开发可传播、易迭代的文旅载体。
金鹏(古厝福礼·文创研究院主理人)立足文旅IP开发提出场景化建议
何从馆长指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需形神共筑”,在现代化演绎中保留文物造型或工艺的核心特征,以材质选择与装饰元素呼应博物馆文化定位。同时,将精神转译融入实用功能,并兼顾量产工艺的可行性,最终让文化传承“可感知、可延续”。
何从(雨田古代玉器博物馆馆长)以文物研究视角守护文化基因传承
本次大赛涌现出众多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一等奖《闽敦钟韵》(康津)巧妙融合浑天仪造型与珐琅钟工艺,将古代天文智慧转化为现代家居艺术品;
二等奖《璇玑仪梦》(张耀文)重构浑天仪为香薰烛台,实现文物功能的诗意转译;
三等奖《法国珐琅钟陶瓷咖啡具》(张艺馨)跨界融合中西工艺,展现文化对话的多元可能。
一等奖获得者(奖金3000元及证书):《闽敦钟韵》(作者:康津);二等奖获得者(奖金2000元及证书):《雨田大家族》(作者:肖玲琪)等;三等奖获得者(奖金1000元及证书):《英国古董棋类比赛计时器钟文创茶具》(作者:许佳佳)等;10名创意奖获得者(证书):《玉骆驼》(作者:王雪玲)等(完整获奖名单见文末附件)。
福建省非国有博物馆文创联盟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助力优秀作品落地转化,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古老文明与青春创意的碰撞,正为文化传承打开更多可能。
获奖名单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sJZO7JXWCG4tte1qnt_h8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