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德化瓷”第21届全国设计大师奖评审回顾及获奖名单公布
全国设计大师奖由留德学者林家阳教授于1998年创办,凭借悠久办赛历史、高行业知名度与强公信力,成为中国设计领域的标杆赛事,曾先后与“北京2008”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等国际重大活动深度合作,影响力深远。
2004年9月19日,由德化县与大师奖组委会合作的“中国白·德化瓷”第21届全国设计大师奖正式启动,大赛组委会在深入调查和研究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德化·为生活留白”的赛事主题,并策划白瓷饰品、礼品、生活美学、公共艺术、数字产品、益智康体、同构创意、跨界产品等八大竞赛类别。历经为期一年的考察、宣讲、推广、征集、评审等系列活动,于2025年10月17日圆满落幕。
本届赛事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师生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得到了泉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德化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中外设计专家、学者的鼎力相助。感谢所有参与者,大师奖始终与时代同行,与你同行!
评审现场
从灵感迸发的创作瞬间,到严谨专业的评审现场,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对“中国白”的深情厚谊,每位评委用他们的专业眼光和对设计人才的珍爱,审慎投出宝贵一票。
获奖名单
“大师奖为谁留白?”在近万名选手的角逐后有了答案。
经过多轮评选,237件作品从6220件有效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奖(含金银铜)。经组委会和终评委员会确认,现公布如下: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补充说明:终评委一致意见,本届大赛的全场大奖空缺。全场大奖的奖金将用来举办陶瓷创作工作坊,邀请铜奖及以上的获奖选手前往德化,通过“大师班”形式再次提高,与导师在地工艺美术大师一起落地生产。
评委感言
在深入考察德化这座城市和当地的陶瓷文化及产业,倾情投入作品评审工作之后,评委们接受了多家媒体采访,从专业角度表达了对于德化和大师奖的感受与见解。
这次的大赛有八个类别,这在陶瓷类赛事中是首创的。而这个分类,则来源于赛事的内在逻辑——即,瓷虽然是日常的器物,但更是生活中离不开的一种留白的态度。赛事名称中的“中国白”与赛事主题“为生活留白”可以看作是对东方传统留白美学的一种传承。这个白不仅是白瓷,“白”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才是我们最该重视的。而在国际化视野上看,过去国际对中国陶瓷的认知其实是明晰而具象的,但今天的认知应该不同。这要求我们用更有创新性的语言对传统的文化积淀与当下科技成果进行一种融合转译,并传播出去。
德化白瓷不仅是一种造型手段,更是一种发展空间巨大的设计方法。本届赛事最有意义的一点就是把传统的白瓷与未来的工艺、未来的生活、未来的生活方式连接在一起。同时,“中国白”这个题目不仅是白瓷的重要的艺术表现特点,更带有一种适合当下的哲学意义。“白”的张力及其具有的中国文化典型的符号特征,为今天的生活方式带来诸多融合可能。在本届参赛作品里,我们不仅能看到传统的,把工艺做到极致的作品,也能看到与生活方式融合的有趣的提案,为“中国白”在未来生活的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中国白·德化瓷”大师奖的评选我想是对于我们今天的陶瓷产业包括艺术设计教育产业都是一次特别好的尝试。因为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的设计教育、我们的设计行业及陶瓷行业如何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这次大师奖很好地来解读了当下的这一态势,从作品类目来看,很丰富、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也有很多新技术的运用。这次大赛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从一种技能为导向,转向为思维导向,从而更好地去面对未来的学科发展。本届大师奖在德化,这样一个有着浓厚陶瓷底蕴的城市里来做,汇集各方资源,对德化整个陶瓷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好的促进。
这次大赛的所有作品和赛事本身都是在为“中国白·德化瓷”的品牌助力。而品牌创建最重要的环节是打造品牌的知名度,其中包括产品属性,ID和文化遗产等方面,需要挖掘产品背后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但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一直强调的,在创建一个新品牌时,要做到几点:
第一:构造的画面必须清晰,对外传递的核心信息必须保持一致,禁止不断变化和更改,甚至在最初的1-2年间,仅采用一个清晰的画面,一个语句即可,这样更能形成聚焦效应,产品可以在机场,杂志网络等渠道售卖,但这种产品ID很难仅通过生活平台取得客户的信赖,所以我们也同时需要实体经营。第二:品牌建设是一个持久的过程,清晰的信息表达,保持信息传递的统一,坚信你正在做的努力,接下来就需要时间的沉淀,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市场,当然我们也需要不断测试是否市场对我们的宣传形成了正确的认知。
对于德化,白瓷就是核心,以白为底,增添色彩,塑造故事,培养目标客户的信任感和偏好度,从而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客户。
大师奖活动的亮点是它切实体现了中国正在努力推进和保护文化遗产及其多样性,承认工匠、艺术家和设计师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参赛作品是非常多样化的,比如一些作品非常经典,有的很传统,有的带有技术性,还有一些是传统手工艺品。
我们能从中看到保护文化多样性,被视为文化以及保护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文明不一定会做到如此,就好比我在法国生活了25年,他们和中国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文明,建筑等历史遗产,但是你不能触碰它,因为它是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对于欧洲人来说,法国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但中国的历史可能不同,正如我刚才所说,中国的发展速度比我在欧洲看到的要快,所以对我来说,这是我看到的高光之处。
最后我想说:别被过去困住你的脚步,在保护好历史文化与手工技艺的同时,以当下的、最好的推动传统文化和产业的发展。
提到德化,就会想到一个以洁白美丽的瓷器而闻名的城市,不仅在世界范围内非常有名,在日本国内也广为人知。
能在这样一个地方举办面向年轻人的竞赛活动,我个人觉得是一项非常好的举措。我感受到参赛的年轻人提出了许多关于未来人们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多样化提案。
因此,这并不是拘泥于以往“德化瓷器”的传统形式,而是提出了“德化瓷未来的样貌与方向”,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此外,在来之前,我原以为这类瓷器竞赛多半是关于餐具、茶具的设计。因为说到瓷器,人们往往会想到餐具、茶器等传统方向,用以展示或竞比技艺。但这次在参与评审过程中,我看到许多极具多样性的作品——例如为残障人士设计的器具、为儿童制作的玩具、将风水理念融入生活空间的提案等等。这些超越了普通日常餐饮范畴的作品,给人留下了非常新颖有趣的印象。
我认为,瓷器之美具有普遍性——无论是谁看到,都会觉得美丽而动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具有“永恒美感”的作品,才是走向世界、被普遍接受的重要路径。
这次作品中也有很多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在地表达,让人印象深刻。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存在,这正是瓷器、无论是餐具还是器物的最大魅力、力量与潜力所在。
因此,我认为持续创造能融入人们生活、被广泛接受的作品,并让这样的实践不断发展下去,也将进一步提升这片陶瓷产地本身的吸引力。
非常荣幸能够担任“中国白-德化瓷”第21届大师奖赛事的评委,作品整体印象给我的感觉非常好,我担任了无数次瓷大赛的评审工作,这次给我的印象是最好的,最深刻的,质量也是最好的,尤其在创新方面很多作品有了新的突破。在我看来,这次展出的作品。设计师、老师、学生们对陶瓷技术设计方面的知识是比较了解的,我认为有80%的作品是可以转换成实用产品的。
我与德化白瓷在1988年就曾邂逅,那时我装修新居,就从厦门请回一座德化白瓷的观音像,于是开始了对德化白瓷的关注。我一直觉得,中国对世界的贡献,除了科技的四大发明外,对人类美好生活的贡献也有四大发明,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发明就是瓷器,而其他的丝绸、茶叶等发明也紧紧围绕着泉州。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中国创造的今天,大师奖在海丝之城的举办有着重要意义。赛事本身对白瓷的宣传与推广让未来的设计师们开始关注白瓷,关注德化,关注创意设计,并从器物本身拓展到更宽广的领域,这对德化白瓷的创新发展是具有实验性的有益探索。
非常荣幸担任本次大师奖的评审。在此次大赛中,我看到了无数令人感动的创作。这些作品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白·德化瓷”的当代使命,已从塑造器物升华为营造心境。
“德化,为生活留白”,其精髓在于为被信息与事务填满的现代生活,开辟一处呼吸的新地。在评审中,我尤为欣赏那些不仅造型优美,更能引导使用者进入宁静、自省状态的作品。一个温润的茶器,其留白是冲泡时心神的片刻安宁;一盏极简的花器,其留白是衬托花枝生命力的谦逊背景;一件素雅的摆件,其留白则是为居室空间注入的一缕静谧。白瓷那纯粹的“白”,在此化作了隔绝喧嚣的屏障,成为安放我们疲惫心灵的理想国。
感谢所有参赛者,他们用巧思与匠心证明了,最好的设计不仅是服务于生活,更是对生活方式的善意引导。这些作品不仅是陶瓷艺术的成果,更是送给当下社会的一份珍贵礼物——提醒我们,在方寸之间为自己“留白”,便是为生活积蓄最丰沛的能量。这正体现了本次大赛深远的人文关怀。
图片
本届大赛令人印象深刻,丰富的参赛类目与极具拓展性的参赛作品为德化白瓷的全场景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譬如,从文旅场景上看,我们如何让陶瓷产品制造情绪价值?我们看陶瓷不要仅仅在镇上看陶瓷,是不是可以在德化的郊外看陶瓷,体验陶瓷,感受“留白”,带走陶瓷。从细分产业上看,比如宠物赛道,部分选手也用德化陶瓷做了很好的链接。从外贸上看,变化的诉求如何快速接轨到德化白瓷创造上,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而这次赛事更带来的一些新的契机,大量年轻的参赛选手、创意资源可能会加盟德化,从而催生新的创意模式,留住更多来德化的人。
对德化白瓷的审美认知有很多的情感寄托,这些来自历史长河的记忆,代代相传。但这种文化记忆,在当代上面临着新的考量与思考。这也是本届大师奖的探讨课题。白瓷作为一种变化丰富的艺术载体与生活用品,要走进我们当代的家庭、当代的生活、当代的空间。因此要赋予白瓷更多新的当代的语义符号。而德化在今天就应该去形成围绕白瓷的一种当代艺术语言与审美语境,从而创造出德化以材料起步但最终创造起美好生活的品牌与社会传播力,形成德化的创意闭环,大师奖的举办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国的美术和工艺美术长期以来进入一个误区,人们把“像不像”“美不美”“属于哪个流派”作为一个衡量标准,但其实这是一个低层次的标准。美术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力,因此艺术家的创造力、工艺美术家的创造力是引领科学家思维进步的动力之一。我们这次大赛就是奉行这一标准,即——创造力第一。德化白瓷不缺能工巧匠,但在创造力上还有进步空间。因此大赛评价的三个标准,其一是市场化,即具不具备商业价值,能不能对德化经济产生积极作用;二就是创造力,有没有新意,有没有原创性;三才是美学。
这次赛事与以往有三个不同:一是组织方式不同,这一次林家阳老师首先邀请了来自全国各省35位有影响力的、有代表性的老师来德化做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之后林老师团队在长达八个月时间内走遍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调研、宣讲、推广,让赛事进入课程和毕业设计,可谓深度传播;二是选手创造风格的改变,AI让信息和手段越来越透明丰富,选手们不再一味追求“前所未有”的新奇,而是以更积极主动的思维去改善或改变固有的认知框架,重构设计对象的概念和范畴;三是看到很多作品关注情绪价值和大爱!在经验替代时代,突显价值与情感创新。
特别注意:因本届德化陶瓷博览会将于今日(10月20日)撤展,本次成果展也按要求调整至同期撤展,建议拟前往观展观众做好时间安排。
DASHI AWARD✕BLANC DE CHINE图片
如玉似镜的白瓷世界中
感受设计的温度,看见文化的未来
大师奖与德化的故事仍将继续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5EkatdhTmli9_KznRNeO7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