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阿卡汗建筑奖揭晓,中国建筑师张鹏举项目“西乌素图村民中心”获奖
UED
2025阿卡汗建筑奖揭晓
中国建筑师张鹏举项目“西乌素图村民中心”获奖
2025年9月2日,第16届(2023–2025)阿卡汗建筑奖的独立评审团,在完成对6月公布的入围项目的实地考察与评审后,最终选出了7个获奖项目。这些项目探索了建筑作为社会触媒的多重潜力:促进多元共存、增强社区韧性、推动社会转型、促进文化对话以及回应气候挑战。
阿卡汗建筑奖(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AKAA)创立于1977年,是当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奖项之一。其评选过程强调,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在物质、社会与经济层面的需要,还应激发并回应其文化诉求。在过去16届三年一度的评选中,共有136个项目获奖,近一万项建筑实践得到记录。每届的获奖者将分享总额100万美元的奖金,这是全球建筑领域内最为丰厚的奖项之一。
曾获奖的著名建筑师包括:弗朗西斯·凯雷(Francis Kéré),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查尔斯·柯里亚(Charles Correa),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让·努维尔(Jean Nouvel),哈桑·法赛(Hassan Fathy)等。在此之前,曾有两位中国建筑师荣获阿卡汉建筑奖,分别是2010年李晓东凭借“桥上书屋”获奖,2016年张轲以“微杂院”改造项目获奖。
01
西乌素图村民中心(West Wusutu Village Community Centre)
设计:张鹏举团队
地点:中国呼和浩特
▲西乌素图村民中心
西乌素图村位于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以北的大青山南麓,是一个得到正式认定的,典范性的多元共生的“少数民族特色村”。村庄因汉、蒙、藏、回等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与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而闻名,但在合理步行范围内却缺少能够承载多元社群交往与生活的公共空间。村内适龄劳动力多迁往城市务工;相反,这里的杏花盛景与山地风光却长期吸引着大批艺术家前来。
▲雨后庭院
2018年以来,在乡村振兴计划的支持下,部分闲置的乡村房屋被改造为艺术家的工作空间,另一些则被拆除。在这一过程中,建筑师张鹏举与村民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于是,当村集体准备在旧有村庙原址处新建一座文化类公共建筑时,他顺理成章地成为设计人选。项目从方案到竣工仅用了七个月,所需经费由村集体与艺术家共同筹集。得益于在建造过程中大规模使用此前拆除建筑中所回收的砖材,项目最终造价甚至低于原本就十分有限的预算。
▲鸟瞰
街角的一家咖啡馆与餐厅直接向侧街敞开,其余功能空间则通过一条狭长的入口廊道进入,直抵偏心布置的圆形庭院。庭院作为平面复杂几何的核心,其下沉的中央区域可通过阻断排水沟的机制暂时蓄水,形成水池。
▲圆形庭院空间©窦俞钧
由此出发,参观者的流线在整体上保持通畅,各空间之间无明确的实体分隔;然而,流线的组织经过精心编排,使外来者在参加文化活动或艺术展览时,仍不至于干扰到当地人的日常交往——如老年人聚众打牌、打麻将,或年轻人从事陶艺等。
建筑夜景
一座楼梯打破了庭院的圆形边界,通向屋顶露台。这里的阶梯式座位既可供人们聚会交流,也可俯瞰下方庭院中的演出。露台同时还是儿童的游玩场所,四座通风塔的造型为这一开放空间增添了趣味与探索感。
建筑平面图
▲屋顶露台©窦俞钧
这些通风塔与地下冷却系统相连,不仅具有环境调节功能,也在远处成为标识中心存在的视觉符号。该中心的建成吸引了诸多游客到访,推动了当地民宿与餐饮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提升。
通风组织与视线分析©张文俊
02
评审团评语
西乌素图村民中心突破了当代建筑设计以物质形态与审美结果为导向的范式,转而关注如何将社区日常需求转化为得当的建筑载体。该项目的运作显著增强了社会互动、文化体验与环境韧性。通过对多元使用者的整合,以及以流动空间实现的高度复合功能表达,该项目在乡村人居的宏观环境中创造了一个兼具共享性与包容性的社区微观世界。
▲建筑西南侧与村道
▲圆形庭院空间©续峰
该项目的建筑表现并非依赖于僵化的功能划分与封闭的空间,而是通过核心的渗透性圆形庭院来整合多样的社区活动。超越其有形形态,这一庭院组织了连续的流线与空间指向,并将若干开放相连的房间纳入整体。通过一条连接首层与屋顶的坡道,形成了连续的公共空间,从而使这一建筑整体巧妙地重构了公共与私密的边界概念,并突破了传统的层级界限。
▲建筑室内局部©窦俞钧
因此,该项目展示了在乡村开放环境中,设计如何能够以敏锐而理性的方式介入:通过将村民的公共交往凝聚于一个紧凑的物质空间之中,从而生成包容性、韧性、可持续性与整体福祉。其所采用的空间表达策略被精心转译为具体的建构形态,同时谨慎地避免陷入“空间”与“功能”的二元对立。
▲建筑周边©窦俞钧
除了高度优化的形态之外,该建筑还在村庄景观中呈现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感,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地标。建筑充分利用其自然环境的美感,朝向大青山展开视野,同时又依托场地内保存下来的树木而扎根于地,以此作为村民集体记忆的标识。
建筑局部©窦俞钧
在建构性与可行性方面,西乌素图村民中心采用了清晰而不疏离的几何构型,其水平与垂直的渗透性堪称典范。冷却塔不仅提升了建筑外壳的整体美学表达,同时也与通风系统相连,从而强化了被动性能。此外,大规模回用旧砖传达出一种关乎可持续性的批判性讯息——尤其是在以自然为主导的乡村语境中。
若想深度探寻张鹏举更多的建筑作品和设计思想,《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第151期为读者带来全面且深入的解读。该期杂志通过独家访谈、专业评论等多元形式,立体呈现张鹏举大师倡导的“平实建造”理论中的三项原则:承传统、融自然、低建造,并以此为脉络,呈现张鹏举的作品及其适洽地域气候、地貌、材料、传统等背景条件的设计思考。
PURCHASE
那么,如何读到151期专辑的
更多精彩内容呢?
点击下方二维码,
马上下单购买!
(手快有,手慢也有)
UED第151期
购买链接>
PURCHASE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WPXa_xlFLWpcz4tmFogaL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