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江汉大学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产品设计专业优秀作品展(一)
工业设计系产品设计专业
优秀作品展
《交互设计》
指导教师:许晓燕艾青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产品设计本科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属专业拓展类课程,旨在研究事物行为方式并设计其有效形式。课程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课题或寻找社会需求确定设计目标,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教学安排。课程分三阶段推进:先掌握交互设计基础与用户研究方法,再学会框架及流程图设计,最后通过原型工具实践,实现知识向设计能力的转化。
作品展示
01《禾膳APP设计》
小组成员:覃灵睿肖晨曦李子璐
吴彩莹
设计说明:
禾膳APP聚焦社区食堂健康饮食服务,以“定制化膳食、适老化健康管理、便捷服务”为核心理念,构建“社区吃饭不用愁”的服务体系。设计采用温暖橙黄色为主色调,通过产品简介、用户画像、功能框架等模块,清晰呈现“轻食定制+适老化管理”双核心服务,覆盖老年、宝妈、学生等多元用户群体。同时融入IP形象、规范图标与字体,强化品牌识别性,以清晰信息层级和友好交互设计,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便捷的健康膳食服务解决方案。
课程感想:
肖晨曦同学:“许晓燕老师对需求调研的全面性、交互逻辑的合理性要求极高,甚至细致到按钮大小、字体清晰度的适配细节。这种严谨指导让我深知,适老化设计从不是简单的功能简化,而是换位思考的人文关怀,更是青年服务老年群体的社会责任。这段经历更让我明白,好的设计应扎根民生需求,用温度创意为特殊群体搭建便捷体验。”
02《“修好啦”APP设计》
小组成员:郭海楠李嘉欣范玲玲项佳仪
设计说明:
“修好啦”是一款聚焦维修服务透明化与用户赋能的智能平台。通过智能诊断、服务竞标、价格防御与用户评价四大系统模块,提升用户决策力,规范维修流程,降低价格风险,建立信任机制。平台旨在打破信息不对称,让用户不再被动接受报价,而是成为“半个专家”,实现可控、可比、可追溯的维修体验。
课程感想:
郭海楠分享到:“艾青老师对逻辑的反复强调让我受益匪浅,真切明白严谨逻辑是交互设计的核心根基,更是服务人民的专业保障。整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设计的‘系统性’与‘同理心’,更懂得其本质是‘用专业连接民生与服务’。”
李嘉欣谈到:“通过对用户需求的严格分析,我进一步体会到设计根本是‘以人民为中心’,此次课程不仅提升设计思维,更筑牢了服务群众的初心。”
范玲玲说到:“通过这次课程,让我深刻认识到交互设计的核心是赋能群众。构建透明服务系统,将复杂信息转化为决策力,这是设计践行的民生价值。”
项佳仪则表示:“每一次练习都让我对‘以用户为中心’有更深认知。感谢艾青老师指导,未来我会带着所学,用专业为群众打造优质产品,践行青年担当。”
《造型基础》
指导教师:陈胜利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产品设计本科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属于拓展类课程。课程整合了相关设计基础课程内容,以“形态”为核心,深入探究造型、结构、材料要素与形态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聚焦于综合研究“人造物”形态的造型和成型规律。综合性和案例性研究是本课程的显著特色,培养学生造型意识,理解产品设计的整体认知与所需技能。
作品展示
《鸟类仿生形态的抽象造型设计》
设计者:张宇佳
设计说明:
本作品《鸟类仿生形态的抽象造型设计》聚焦于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通过仿生设计与抽象造型的融合,探索自然形态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创新表达。作品从鸟类的飞行姿态、羽毛结构、身体比例等特征出发,运用几何简化、动态捕捉与比例夸张等手法,提炼出兼具生物识别度与现代美感的抽象形态。在材料实验方面,结合铁丝、卡纸与石塑黏土等不同媒介,表现鸟类轻盈、灵动与结构稳定的多重特质。同时引入AI辅助设计与数字建模技术,优化造型结构与功能适配,最终呈现出一系列富有动感与象征意义的抽象造型作品,体现了仿生设计在情感化、可持续与跨学科融合方面的广阔潜力。
课程感想:
陈胜利老师的《造型基础》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形态是视觉与感知的交汇。从自然鸟类提取特征转化造型,我渐悟“以简驭繁”的设计智慧,更触碰到中华美学“天人合一”的精髓。好的设计源于对生命的敬畏,这段经历为我打开了传承美学的造型之门。”
《可持续设计》
指导教师:李玄戈
课程简介
可持续设计是重要的知识能力拓展课程,主要面向于大二及大三的学生开设。通过这门课程,学生需要了解可持续设计的基础知识,理解与环境紧密关联的因素,学会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会问题,以在思考的设计引导和满足消费需求,维持需求的持续满足。实现在设计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作品展示
01《心灵之窗:可拆解的绿色方程式》
小组成员:方静然林欣怡黄雨嫣
设计说明:
本项目以“生产者责任延伸”为核心,构建一套面向框架眼镜的可持续产品服务系统。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镜架、镜片的可拆卸更换,结合订阅制租赁与智能监测服务,延长产品寿命至5年以上。系统整合闭环回收网络,将旧部件再生为3D打印原料,推动材料循环利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降低47%、水足迹减少49%,同时用户年成本节约25%,实现环境效益与商业价值的协同增长,重塑光学行业的循环经济范式。
课程感想:
方静然谈到:“我们试图解开的,不止是镜架的物理结构,更是践行‘双碳’目标的绿色方程式。让每副眼镜循环新生,让环保成为青年可触的实践风景。”
林欣怡分享道:“在构建回收流程时,我们专注每处细节,让用户感受温暖。真正的可持续设计,是把环保责任藏在这些温柔包裹的严谨里。”
黄雨嫣则表示:“我们在‘可拆解’命题下碰撞,从理性分析到感性叙事,这次协作让我看见,专业与环保初心同频,设计便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02《零食二次方——基于过期零食的回收处理系统设计》
小组成员:张颖叶柏辰蒋冬坪张思远
设计说明:
以“过期零食该何去何从”为主题,聚焦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循环问题,基于LCA分析四种处理方案的环境影响。展板内容呈现前期调研,并且基于调研的数据给出了具体解决方案,通过线上APP小程序与线下摊贩联动,推出环保盲盒提高趣味性,结合海报宣传吸引公众参与,让公众在实践中理解资源循环理念,推动可持续行动落地。
课程感想:
张颖:课程以过期零食处理为切入点,通过LCA分析与环保盲盒设计,让我体会理论实践结合的价值,更明晰青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行路径。
蒋冬坪:参与课程后,我对废弃物代价有了新认知。分析方案、设计盲盒中,既掌握专业方法,也学会以创新动员公众,让环保理念落地生根。
叶柏辰:从过期零食调研到盲盒落地,课程让我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逻辑,更体会到青年用专业推动环保的使命成就感与价值感。
张思远:课程围绕过期零食处理,LCA分析直观呈现环境影响。从构思到宣传,我学会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深刻理解“知行合一”的环保担当。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设计》
指导教师:梁朝昆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定位分析规划,以消费者的需求和体验为导向,开发设计兼具文化性与实用性的文化创意产品,才能真正得到市场与顾客的认同。同时要注重开发设计以同一个或同一组文物元素为设计基础的系列产品,通过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实现文化创意产品实用性能的整体效应与连锁效应。
作品展示
01《非遗蜡染——沙燕风筝与传统纹样》
小组成员:胡文丽周耘以
设计说明:
本系列文创以非遗蜡染技艺为基底,融合传统沙燕风筝的对称骨架与传统纹样,打造兼具东方美学与实用功能的家居用品。
挂件以风筝为形配上中国结和流苏寓意吉祥,口金包通过裁剪缝制呈现蜡染凤凰纹的秀丽身影,台灯使用蜡染罩面描绘蝴蝶飞舞的姿态。蜡染工艺采用环保材料——植物染料,从生活家居中赋予传统纹样现代生命力,在文创产品中诠释蜡染的独特魅力,让非遗文化融入当代生活空间。
课程感想:
胡文丽谈到:“蜡染‘冰纹’的肌理美、沙燕风筝‘比翼双飞’的团圆寓意,让我意识到非遗不仅是视觉形态,更是凝刻民族记忆的文化根脉,青年有责任传承守护。”
周耘以则表示:“通过亲手实践到创新转化的学习,我领悟到非遗文创核心是‘守正创新’——既要尊重传统精髓,更要以青年之力让文化基因当代活化。”
02《“苔栖”系列饰品设计》
小组成员:胥津恬周石春杨赛男曹宏宇
设计说明:
这套饰品以自然清新的绿色为主色调,汲取森林苔藓元素为灵感。运用树脂滴胶、苔藓等材料将蝴蝶、藤蔓等形态精巧呈现,整体营造出仿佛置身绿野仙踪的浪漫氛围。苔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独特,将其融入设计中,能为作品增添自然且细腻的触觉和视觉质感,区别于其他常见设计元素,提升设计的辨识度。
课程感想:
胥津恬感受到:“看着苔藓在胶层中舒展,仿佛封存山野清润,这是自然与手工的共生之美。慢下来的创作时光是治愈沉淀,更让我懂得敬畏自然的生态初心。这些瞬间与成品,是春日与匠心的珍贵印记。”
杨赛男说到:“我们把潮湿绿意凝在饰品里:藤蔓肌理藏苔绒,蝶叶坠饰裹春潮,每一件都像把林间生机酿成可佩戴的自然诗,是对生态之美的礼赞。”
曹宏宇感慨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微小生命的力量恰如这苔藓首饰,也如奋斗的青年。我们将苔藓固成永恒,这不仅是手作,更是对平凡中绽放生命的礼赞。”
周石春分享道:“梁朝昆老师带我打开新视野,在选题与造型创新上收获满满创意能量,更让我明白要以匠心传承自然之美,以专业践行青年责任。”
03《淮阳非遗泥泥狗系列手机配件设计》
小组成员:张灿张楚瀹冯佳昕
设计说明:
泥泥狗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淮阳地区的文化象征、中国古代图腾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设计希望通过对泥泥狗系列手机配件(手机支架,手机壳,充电器保护套,气囊支架,手机挂件,取卡针)的制作,增强文化自信、拓宽文创市场,让更多人知道和喜爱淮阳非遗泥泥狗。
课程感想:
冯佳昕:从对泥泥狗非遗文化的懵懂好奇,到将其融入手机支架、手机壳的日常设计,我们深耕传统符号的现代转译,反复打磨陶泥材质的适配性与美观度,在探索中一步步成长,让泥泥狗在掌心焕发新生。
张楚瀹:参与泥泥狗文创设计课程,让我收获满满,我学会了让传统非遗“活”在当下。这门课程不仅提升了我的设计能力,更让我明白,非遗文化并非遥远的遗产,通过创意转化,就能融入日常生活,成为触手可及的美好。未来,我会继续探索非遗与现代设计的结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张灿:这次课程让我了解了设计中既要守住非遗的灵魂,又要适配产品实用性,这个平衡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这门课不仅提升了我的设计思维,更让我懂得,创意是非遗“破圈”的钥匙。未来,我会继续深耕传统元素的现代转化,让更多非遗走进生活。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f8YEfpWC9viyKAzuk3yVng
苏公网安备32021402002843